4/07/2007

PhD的后现代生活

昨晚大学老同学聚会宴饮,做东的是从美国归来度假的准PhD,作陪的也十之八九是未来的PhD,例外的几位是准Md。不但从学历上看像是一场学术会议,实际的进程更是如此。

旧友重逢,自然有道不尽的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最熟悉的,当然是实验室了!于是半桌子的准PhD们开始逐项讨论实验手册里的技术问题:从ELISA到western,从E. Coli到小白鼠……可惜俺远离这个行业好多年,业务早已生疏,不能完整复述,抱歉抱歉。

间或好像也听见一两句实验室门外的事情,原来无论内外,准Phd们的业余生活不外乎在网上看看国内外肥皂剧和娱乐节目,此外,实验,实验,实验……

半桌子热火朝天的学术会议,半桌子面面相觑的沉默不语。想找个话题打破尴尬,又实在找不出共同语言,俨然是生活在两个位面中的人群。

环境果然塑造人。实验室的一堵墙,把世界分成相互隔离的两个空间,与围城相反,一旦进去就再难出来,一旦出来也决不想进去。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互相观望,对方俨然都是怪物。

说句实话,我现在倒是很感激八家村,虽然其脏其乱其吵在最初的日子里曾令我不胜烦恼,但日子久了慢慢意识到,正是每天上班在八家村穿行的经历,使自己的脚扎根在社会底层的土壤之中而免于沉醉于象牙塔的玄虚之中不能自拔(原本是有这个倾向的),才得以有勇气把胆大妄为的研究计划付诸践行。

所谓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是也,但恕我眼拙,实在是看不出实验员的哲学在哪里。前些年听过一次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某华人教授的讲演,大体上是要为人生规划指点迷津的意思,可惜表现出的哲学水平实在是对不起PhD的名头,居然还大受追捧……好在该校的生态进化生物学在此之前已经跟分子生物学分家了,还不至于因此污了May爵爷留下的金字招牌。

都抱怨国内的学术环境恶劣,在腐败堕落的土鳖砧木上嫁接教书不育人的海龟接穗,又指望能长出什么又大又甜的果子来呢?前些日子中国政府出台了一套优待海归学者的规定,居然连子女就学也提供优待,果然是中国特色,不好想象这些小恩小惠能召回来什么样的金凤凰。倒是陈丹青先生的评论中肯些,如今的海归,做技术的多如牛毛,有思想的寥若晨星,还是不要过高期望的好。

说到自己,实在不堪,一边是留美预备学校的传统影响,一边是海归学者的拙劣榜样,摇摇摆摆一晃两年,眼看变成青春梦一场,不想偶遇Tim,每天学术、艺术、政治、宗教海侃,又教诲俺科学的Convergence和Divergence,方知PhD果真有哲学的,于是又死灰复燃起来了。不妨试试去读个懂点儿Ph的D回来。

1 comment:

Harrison said...

好一个“留美预备学校”,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