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有师弟师妹打听所谓申请“经验”,而在我看来,人与人的主客观情况差异巨大,实无太多具体经验可谈,反倒容易误导后来者。不如跟着感觉走更好。
不过对于抽象的心理问题,我倒是有几条建议:
第一条是关于决定:
前些日回清华做一个学术报告,有心急的新生问“什么时候开始申请出国合适?”我当时给了一个委婉的答复,“当你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
清华的前身是大清国的留美预备学校,近百年来人事代谢,这条传统倒是没有丢掉,而且还在全中国发扬光大了。留学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出去可一定要想清楚。很多刚刚读大一的新生就开始背GRE,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种正常现象。从来没有人证明过出国一定比不出国更幸福,况且读一个不知名的洋学位就可以回来招摇撞骗的围城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真的要做科研,也许留学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坚持做科研的只是少数。倘使家境殷实,烧两个钱出去旅游一趟也未尝不可,可是很多穷小子也逼着爹妈砸锅卖铁往外跑就不值得推崇了。
诚然,人的认知能力总是很有限的,所以跟着感觉走也是无可厚非,不过人生短暂,随机徘徊是无法实现遍历的。所以除非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否则出去恐怕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多是考察一下外国的月亮圆不圆而已。
如果实在犹豫不决,我倒有个建议,不妨每天早上洗脸的时候对着镜子问:“魔镜魔镜,我该不该出国啊?”如果镜子不回答,就老老实实读书,不要再惦记这事了,直到有一天你听到镜子回答你:“该走了。”那时候再准备申请就行了。
第二条是关于“套磁”:
One indication of a good professor is their willingness to respond to applicants' inquiries.这是UC Davis的GGE(生态学学生组)提供的申请指南上的一句话,可作万用灵药——凡不回信者,皆非善类,弃之不足惜——阿Q精神世界通用。所以一旦看好了那个教授,只管“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谁也没有回信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回信,还是先检讨一下自己的Email质量为好。另外既然有时间套磁,不如多聊一点儿学术,别把自己当民工卖了。
第三条是关于诚实: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常有的尴尬,想给自己的CV和推荐信甚至成绩单上加加花也是难免的冲动。记住,冲动是魔鬼。功利一点儿讲,这是因小失大,读书终究不过是几年的过程而已,名誉是一辈子的事情。更根本的是道德问题,道德不是拿来在纸上写给人看的,如果为一点儿蝇头小利就贱卖了道德底限,那就是贬低自己。想起《我在伊朗长大》里面外婆教训玛瓒时强调的那个词:Integrity!还是那句话,教育和文化是两回事,牺牲道德,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