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2008

学位下线

昨天完成了学位答辩,感觉就像流水线上的罐头盒,被睡眼惺忪的女工盖上一个“合格”的印章了事。

课题组今年一共五个学生答辩,三博两硕,研究方向大相径庭,“共用”一个七人制的答辩委员会,其中一半都是头一次见面。我是最后一个,轮到开讲的时候,台下已经呵欠连天、眼皮打架了,偏巧内容又是跨学科且偏理论的。为了让各位委员能多少听得懂一点儿,不得不先用近半小时的时间做了一个科普……结果证明基本白费力气,只当是催眠曲了。末了各位委员提问,只有动物所的老师提了一个科学问题,其余的……借用一个同学的话来说,“都是编辑部该干的活。”

好的科研工作该是什么样的呢?从答辩的情况来看,最好的科研就是要勤动手、不要动脑子。如果你用两年的时间拿一把皮尺把实验室里每一件设备的尺寸都丈量一万次,最后给出一本半斤重的测量报告,那一准是优秀论文无疑了。这就是咱们的科研导向。如果你敢问他们:“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有什么区别?”一准有一大半专家翻白眼,这一大半中还得有一大半不屑地说:“有什么用?”这就是咱们的生态学现状。

最近在所里总是有人问我,“听说你要出去了,读什么学位啊?”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硕士毕业了还能读什么?后来才搞清楚,敢情好多人都担心中国的学位老外不承认……答辩会下来,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担心了。怪不得那么多人都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埋头于GRE。莫非这样的学术态度落到外国的土地上就能结出大红果子来?

奉劝后来人:这年头物价越来越高,像学位这样能够逆势下行的东西也不多了。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做科学——我说的是真的科学——还是别往这扇小门里边挤为好。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国内的普遍状况是否大都如此?虽然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个"不"字,但看到国内生态学刊物上大部分文章的水平,心多少就凉了一截.而且国内教育似乎很擅长于把具有美感的东西变得相当呆板,比如语言.
还是恭喜下兄完成答辩了 :)  呵呵,又是interdisciplinary又是theoretical的肯定与国内科研大环境格格不入吧.相信Stanford可以make an albatross free to soar
我还得好好打基础才行...

Harrison said...

惊见dragonss云中鳞爪。Greet一个先。
昨儿室友答辩,去听。他单独答辩的,5个老师轮番多次提问,问了近一个小时……

Albatross said...

做论文的时候没人管,答辩的时候扯8个小时也是白搭哦

Anonymous said...

“逆势下行”???

——放心,我会“逆戟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