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2007

Tit for Tat

Tit for tat,中文最常见的翻译为“以牙还牙”,据说是从tip for tap衍生过来的,总之就是投桃报李、锱铢必较,当年在Sigmund的Games of Life上第一次认识这个词,今天在豆瓣上又有人提到它,一时兴起,不妨就这个话题多说两句。

Tit for tat之所以出名,大概主要是源于几十年前的两场比赛。那可不是一般的比赛,而是对策竞争,组织者(好像是一个美国报社编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邀请了当时世界上许多研究博弈论或者进化理论的主要学者,参赛者每人提出一个博弈对策作为他的选手上场比赛,比赛的规则极其简单,大体上就跟现在的足球联赛差不多,两两对决打一个大循环,然后统计最终积分。结果先后两次比赛的胜出者都是tit for tat这个及其简单的对策,具体规则就两条:第一步,选择合作(给定初值);第二步,模仿上对手的上一次出牌。别看它简单,在两场比赛中都是进化稳定对策,因而名噪一时。

选择tit for tat的好处在于你永远不会吃亏,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大早迈进电梯间,里面有一个陌生人,你冲他/她微笑一下,如果他/她还你一个微笑,你一定会把微笑传递下去,一天的好心情;如果对方不领情白你一眼,也不能吃哑巴亏,毫不犹豫马上还他/她一个白眼,就算扯平了。不过金无足赤,这个对策也有其缺陷,就是容错能力极低。还举电梯的例子,如果对方白你一眼,接着你就以牙还牙,以后再见面就甭指望有笑脸了,说不定人家只是碰巧刚刚跟老婆/老公吵了架,其实并无恶意呢,万一后来不幸发现他/她是你的新邻居/同事,那就更惨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冤家宜解不宜结”,何不宽容一点儿呢?于是就诞生了改进版的tit for tat,更确切地讲应该叫做宽容版的以牙还牙(Generous tit for tat),容许对方出现少量的error,换句话说就是睁一眼闭一眼。

当然了,故事到这里也还远没有结束,无论是tit for tat还是generous tit for tat都不是无敌的,比如后来"win-stay, lose-shift"就把tit for tat给挤掉了。这个新武林盟主的逻辑也很简单,顾名思义,如果前一步的对策成功了,下一步就继续坚持;反之就换。

这些学者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这些简单的小游戏,当然绝不单单是由于好玩,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tit for tat还是win-stay, lose-shift,都是从我们最常用的基本心理逻辑。前者大体上可能源自于自我防御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同伐异”,凡是看上去是赞同自己的一律无条件支持,凡是对自己有异议的,二话不说先一棒子打倒再说,如此这般,便结成了水火不容的各门各派,到后来忙着维护名誉且自顾不暇,就更不得不把理智丢在一边了。Chris Argyris把这种症状称为习惯性防卫,并将其归为组织健康发展的头号障碍。至于后者么,大概就是简单的试错逻辑,反正本人修理一切设备的时候基本全靠这一招,效果一直不错,不过这个对策仅适用于简单、低风险、近似线性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更好的优化方法来解决了。生物的进化也是这样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遇到气候剧变之类的情况发生,也就免不了要遭遇大灭绝。

Tit for tat还有一个突出的意义在于研究社会的形成和进化。人类的利他性社会行为可以在基于tit-for-tat的简单模型上得到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说到这里又想起Nowak的新书,也不知国图几时能进得来。

耐心一点儿,宽容一点儿。

2 comments:

Harrison said...

记得玉泉路刘嘉的《心理学与生活》也提到了,隔离小人群的仅一人余生实验,Tit for tat是最优策略。
线性与非线性的解释,听上去颇有道理。
P.S. Evolutionary Dynamics?国图还没有么?Theoretical Ecology (3e)我看了两章了,不错。分别是Tilman和 Anthony Ives写的,前者种间竞争与共存,后者多样性与稳定性。

Anonymous said...

还以为你回来以后一直没有更新呢(只在豆瓣上读到你对杨德昌〈一一〉的影评),为什么我rss订阅上不显示呢?
——飞之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