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07

苦海无边


如果没有人肯收留你,那么欢迎你来到“上帝之城”,因为上帝不会嫌弃任何人。哦,对不起,这里是上帝之城,不是伊甸园,而是上帝的收容所,这里没有天使,没有花园,这里有的是贫穷,有的是毒品,还有杀人犯……但是,你会适应的,你会爱上这里,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

随着Rocket的照片与回忆,一个帮派倒下了,另一个帮派等不及擦干血迹就粉墨登场,上帝之城的混乱与灾难似乎永无尽头。爱思考的人会问:为什么?成语词典给出两个选项,一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选哪一个?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其实这两个过程并不矛盾,相反,他们组成了一个自增强的回路,从而出现了社群的分化,即朱者愈朱,墨者更墨。比如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反对不同种族的混合社区,但是事实是真正的混合社区少之又少,原因仅仅是“还是跟同种族做邻居更舒服一点儿”。同样,大多数政府都没有限制穷人与富人混居,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里,穷人区与富人区都是泾渭分明,即便各自的地理自然条件并没有显著差异,比如说我实验室窗外就是一大片棚户区,住满了外地打工仔,而这块三角地区周围都是著名高校和繁华的商业区,大家倒是井水不犯河水。理由也说得通,一方面从经济上讲,同一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同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住户;另一方面从心理上讲,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无形压力也不可忽视,所以对于穷人来说,跟穷邻居挤在又脏又乱的棚户区也好过看富人的脸色。因此,很显然这是一个双稳态模型,并不存在一个和谐共存的中间稳定状态。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只讨论了问题的一个次要方面,即为什么人们要坚持住在上帝之城,而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上帝之城会灾难不断,莫非穷山恶水出刁民?(早三十年,这可是严重的阶级立场错误!)

从Durlauf的membership理论说起吧,也就是说社群成员的贫困化并不是单单由该社群中的独立家庭或个人的能力决定的,即使他或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按照Berlin的说法,他们拥有足够的“消极自由”。但是根据社群主义的观点,社群的每个成员都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所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约束和引导,所以当年孟母才会三迁。可惜孟母只有一个,所以也只出了一个孟子,更多的孩子还是在自家的屋檐下长大。且避开“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辩论不谈,人的认知过程总是随着成长一点一滴积累的,而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身边的榜样:先是父母兄弟,然后是邻家的同龄娃,在后来就是街上的孩子王了。如果他们从小看到的就是耀武扬威的黑帮老大,那么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就可以预料了,这一类的香港古惑仔影片应该不用再多加描述。而贫民窟恰好又具备其他促成犯罪的客观条件,比如低收入和高失业率,再加上警察也也只为纳税人服务,所以在形成气候之前,新的一代有足够的空间孕育。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公共教育。大多数的教育体系都遵循着一条“公平原则”:多付出多享受。因此富人区的学校与穷人区的学校的师资条件差距也丝毫不逊色与社区的经济条件差距(例如北京与河北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这种公平的结果就是“穷人的孩子不爱念书”,当然他们走出贫穷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几分,而投入街头帮派怀抱的可能也相应大了几分。

所以说,人生而平等,在法理上基本上得到了公认,但在现实中却很尴尬。即便幸而避免先天残疾,又心智健全,也还要面对社会环境的困境,而这些都是无法选择也无法回避的。苦海即便不是无边,回头也绝非易事,就算自己幡然醒悟,无论是水里还是岸上也总有人不愿你得救,比如说前几天还看到有人在豆瓣某小组里发言呼吁限制低水平网友自由发表评论的权限。要填平苦海,非要先移除人心头的上帝之城不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