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08

地缘情结

过年藏在家里休假,难得清闲一回,居然断断续续看了一整部肥皂剧。其实剧情也谈不上喜欢,演员更是一个都不认识,吸引我的只是故事的主题“闯关东”。个中原因再直白不过:我家祖上也是从山东闯关东而来,祖父偶尔提起当年曾祖父携家带口的情景,与肥皂剧颇有几分吻合。所以尽管心里很清楚那不过是艺术设计的产物,仍然免不了联想到自家的历史,都是地缘情结在作怪。

记得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有一篇题为“地缘与血缘”,谈的就是中国人的地缘情结,比如他们家祖居江夏,所以尽管早已迁居异地,府上仍旧挑着“江夏费”的灯笼。很相似地,我在填写籍贯的时候也总是写“山东高密”,虽然其实我从来也没去过高密。

人们的地缘情结自然是有其缘由的。先生将地缘与血缘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人群的分布从来不是均匀混合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农民和地主都世世代代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解放以后,户口制度这一伟大发明又继续把人束缚在土地之上,偶有大规模的迁徙,若不是集体逃难,便是政策性整体移民,自由的人口流动始终是很少的。所以来自同一地区的人,即便互不熟识,数上几代也总不免有些亲缘关系。如今的山村也还是大体如此,我跟着向导在各村到处乱转,整整白蹭了一个月的酒喝,因为当地人随便哪一户都能攀上亲。所以一旦一个人背井离乡远离家人,那么从概率上讲同乡也就是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人了,出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之外,文化因素也相当重要。来自同一地的两人总有些共同的方言和谈资,包括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也更加接近,所以也就自然更容易发展起社会关系。比如两个湖南人谈起辣来就滔滔不绝,而我就完全插不进话。素不相识的乘客在火车和飞机上攀谈的时候总是从“你是哪里人”开始,因为这个问题既可以提供进一步拓展谈话的足够信息,又不会触及对方的隐私。

不过也正是由于地缘情结的存在,使得人们常常过度看重地缘信息的普适性。比如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抱怨“河南人靠不住”、“东北人粗鲁”或者“上海人小气”,可是以我的经验,说这些话的人多半连一个河南人、东北人或者上海人都没见过,或者至多只与一两个人打过交道。我上学的时候认得一个重庆人,给我的印象不太好,以至于好几年都对重庆怀有敌意,直到后来认识的重庆人多了才证明那不过是一个个例,用一个样本来推断整个群体绝对是靠不住的。而且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地缘情结只会越来越靠不住。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什么叫肥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