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07

别人的生活

闲事莫管,吃饭三碗”——中国民谚

一说起西部山区,总是不免联想起田垄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穷乡僻壤,然而今时已不比昨日,稍微富裕一点儿的地方已经是“锅盖”林立,慢说北京的消息,就是半岛电视台也清晰得很。于是每天工作下来人困马乏之后,最大的享受就是能赶在晚上11点钟之前趴在电视机前边静候凤凰卫视的编辑吕宁思出场。再后来,就听说了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

此事曝光之后,众媒体顿时义愤填膺,纷纷不吝篇幅对“黑心窑主”口诛笔伐,向受害者泼洒同情与怜悯,然而除此之外,最多不过间或有三两句抨击地方政府或者批评监督不力的老生常谈。如今矿主打手皆已伏法,生活又回归原初的风平浪静,一切如故。

若论官商勾结利欲熏心,小小砖窑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相比之下,更具悲凉意味的是当地村民的集体冷漠。砖窑几年来一直就在村支书的家门口,而村民竟皆称“不知此事”。实在不能不令人联想起“玉堂春”的那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

何谓“好人”?正巧刚刚看过德国影片《别人的生活》,脑子里还回响着“好人奏鸣曲”(Sonata for a good man)的绕梁余韵,在片子的结尾Dreyman把他的新书命名为“好人奏鸣曲”,同时也就是为他心目中的“好人”下了一个定义。尽管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似乎在对“好人”的认同上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所谓好人,即关心别人并无私帮助别人者。当年宣传学习雷锋的时候我们高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个要求确实有一点儿高得不切实际了,但是要做一个好人,首先一个前提是眼里和心里要有“别人的生活”,这一点还是不会错的。当然这个“别人”要涵盖所有人,包括任何素昧平生者,结党营私自然算不得好人。

不过做好人总是要付出些代价的,Wielser为了保护Dreyman丢掉了工作还算幸运,救人反被讹诈的也屡见不鲜。所以“理智者”的格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雷锋是傻子,这已是公认的准则。相映成趣的却是崇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侠文化的流行,不过如果仔细看看,这里面基本上只剩下了“武”,“侠”早就不知去向了。

当然,好人文化的形成也定然有其内在的缘由,也就是其进化的选择压力。在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结成的传统社会中,社会的关系网络稠密而固定(在今天中国西部交通闭塞的农村地区仍然部分留有这样的特点),做一个好人虽然会造成短期的个人损失,但是却能够带来长期的较高声望,所以对山里人的热情好客不必惊奇。与之相对的是,在一个高度流动性的社会(大多数现代都市),或者人人自危的环境里(比如东德,前苏联,还有咱们的文革时期),好人所能得到的社会回报微乎其微,所以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好人所包围,但是每个人都不情愿自己做一个好人,于是好人这个物种就要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了。

至于洪洞县的情况,虽然悲哀,却也并不意外。由于近年来能源紧张引发的煤炭行情高涨,煤炭大省山西自然首当其冲受到外部市场的强烈冲击。投机者的一夜暴富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造成的社会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于是先是煤窑,后是砖窑,都在不停地大口吞噬着脆弱无辜的生命以及社会的良知。我不知道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到底能有多快,也不了解洪洞县的历史情况,但是这一事件确实加重了我的担忧:我们的社会弹性似乎并不足以抵御市场经济特别是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而我们距离另一个理想的公民社会似乎又颇有一段路要走,在这中间,每个人都要怀揣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孤独前行吗?

"No man is an island." -- John Donne

1 comment:

Harrison said...

最后一句话让我想起,在水生生态学领域一个生态系统模型软件EcoPath with EcoSim,它的motto是"No Fish is an Island".以前还用那个主题标志性图片做过头像。

引用通告:http://www.planta.cn/forum/viewtopic.php?t=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