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2008

不只是四分之一

今早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家中应该还是午夜时分,得知祖父不在了。

回家奔丧已是断然来不及,不肖子孙唯有在打印出的遗像前跪拜。

室友后来看到老人的照片,问我:“这是你家老人吧?一看就知道。”印象中,但凡见过我祖父的人都这样说我与祖父神行皆似,却鲜有人说我像我的父母,即便有人偏要刻意往上靠,也只能在鼻子耳朵之类的局部做文章。有人说这是隔代遗传——如果单从基因上讲,这是很难说通的,毕竟子女与父母各有二分之一的相同基因,而与祖父母则只有四分之一的亲缘关系——但从表型上来讲,这是事实。我想更多的因素在基因之外。

中国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中国人又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很矛盾。更具“科学精神”的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矛盾,nature vs nurture的争论一直未有停歇,即一个人身材高大魁梧或是小巧玲珑,性格粗犷豪放或是小心谨慎,究竟是生而如此,还是后天习得?就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共同的研究进展来看,nature vs nurture的论题并不合理,事实应该是nature and nurture,也就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经历共同作用塑造一个人,而成长过程中较早的敏感期(critical period)又尤为重要。在脑达到最终成熟(大约在青春期结束)之前,不但学习能力较成年之后更为突出(文化遗传),而且脑内发生的外成性(epigenetic)基因表达变化也不可忽视,这一部分并非有意识的认知性学习所得,但会对终生的行为模式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正是中国人所谓“潜移默化”。

回顾童年,在院子里看祖父侍弄花草,在炕头上与祖父对弈象棋,坐在祖父自行车梁上去上坟,被祖父牵着手穿梭于菜市场、副食店、豆腐坊、点心铺和书店之间……十数年光景,那个瘦高的、沉稳的、细心的、倔强而又温文尔雅的形象已经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投射到了我的模板之上。自进京求学离家八载,却渐渐发觉自己身上愈发显现出祖父的影子,一样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

四分之一不只是四分之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