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2006

饮食男女,难念的经

关于家庭,东方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西方人讲:“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二者貌似殊途同归,但东方家庭的那本经西方人恐怕是很难读得懂。

以家庭为题材的电影,小津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他身后能够用东方式的镜头语言烹煮出家庭滋味的,也许就只有台湾的那几位导演了。我个人更欣赏侯孝贤的作品,李安的自然也不错,只是也许是受美国影响太大的缘故,整体风格上总有一点儿不伦不类。就拿这部《饮食男女》来说,故事性很好,但总觉得节奏太快了一点儿,张弛不够,东方韵味还欠火候,多少有一点儿麦当劳化,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视角过于固执,不够与时俱进吧。至少与美国人仿制的Hanging up比起来,李安的中国功夫还是要细腻得多得多的。

整部片子看下来,留在脑海里的还是片头的那一连串厨房镜头:炸鱼、蒸肉、炖鸡、烤鸭……,也许略微夸张了一点儿,但我倒还嫌夸张得不够呢:整部片子的其余部分加起来,也不及这一组镜头对中国的家庭观念揭示得透彻吧。传统的东方家庭关系是含蓄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绝不会如西方人一样露骨地把I love you挂在嘴边,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纪律排除了私情”,我看到也未必,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倘真有一天俺老爹对我说一句“我爱你”,还真得把我吓跑掉不可。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不以言表,而是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就像片中的老爷子每天叫三个女儿起床,帮着洗衣服,而其中融入情感最多的自然就是厨房,非要把桌子摆满才肯罢休,这是极有中国特色的一点,如此的“铺张浪费”,老外大概是不容易理解的。

我的祖母当年也做得一手好菜,虽不比朱老爹这般精湛,日子也不甚富裕,但逢年过节也总是要煎炒烹炸忙上几天,直到把桌子上垒得风雨不透才算满意,静候儿孙入席。后来祖母渐渐老了,味觉和记忆也都退化了,时常拿捏不好咸淡,甚至常常忘记放盐,但每次逢我放假返乡,也定要亲自下厨弄几个我儿时爱吃的菜。再后来,祖母过世了,从不下厨的祖父中风卧病在床,竟接过了祖母的班,年节之际指挥全家采买烹调,仿佛一部菜谱了然于胸。烹饪对于中国家庭的意义,实在不是简单的色香味所能表达的,投之于锅灶之内,传乎于觥筹之间,这便是中国家庭的“爱”,二十多年我才渐渐读懂,可惜却再也尝不到祖母烧的菜了。

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具体关系,东方也同样远比西方更为复杂,比如夫妻、婆媳、妯娌等等,也都如同做菜一样,火候调味尽在细微之间,委曲求全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不比西方尽可快刀斩乱麻,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而今中国社会日渐西化,家庭结构也开始简单化,不再需要“把所有材料都集中起来再下锅”,省却了不少麻烦,敢爱敢恨而无所顾忌自然是好事,只是不知吃惯了洋快餐的舌头,还能尝出汤的味道吗?

难念的经,也许确乎不过是“饮食男女”而已,只是要念好这四字真经真的很难,即便是我这心粗如斗之人也为之头痛不已,只好一逃了之,且不知能逃到几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