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2006

为平安祈祷

信天翁 写于2005年01月4日

这股情感已经在胸中深埋许久,本已有意欲将之忘却,不想近日之所闻所感竟触发我就已为有的冲动,索性一夜不眠将其一挥而就,纵使颠三倒四,也无所顾忌了。

伴 随着金色大厅里波尔卡的轻快旋律,人们又一次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来临,不过这一次没有用欢乐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向2004告别,而是由舒缓的蓝色 多瑙河来告慰海啸中罹难的家庭。若茨威格先生泉下有知,也该会为家乡的这场充满人文关怀的演出而欣喜??天下一家的梦想会实现吗?我曾经很乐观,而现在却 忧心忡忡,就如同这刚刚走过的2004,让人忧虑,又与之希望。

2004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我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才得以从失去挚爱的亲人的悲痛中慢慢恢复,或者说是时间的无情流逝暂时掩盖了记忆的伤痕。我想我应该感恩于遗忘的神奇,尽管它也曾在考试中给我带来麻烦, 但更多的时候,它总是细心地把记忆中的伤痛抹去,只留下淡淡的哀伤埋没于幸福的回忆之中。无论我当初曾经多么怨恨一个人,时间总会把他的形象重塑为一个好 人,所以渐渐地,我已经忘却了怨恨的恐怖,失去亲人的痛苦更使得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泯灭爱与亲情的恶念。尽管我还依稀记得发生在达尔富尔的种族屠 杀,还没有完全忘记伊拉克的满目疮痍,但是我始终宁愿相信这一切悲剧都只是少数丧失理智的反人类者所造成的,人类的爱心最终一定能够战胜暂时的逆流,人类 的未来仍然充满光明。就是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自己创造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中,以至于对身边其他人也抱着同样的幻想,直到这一次东南亚海啸 的发生,我才猛然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幼稚的错误,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这个世界。

天灾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尽管巨大,但却不会让人丧 失希望??无论是遥远的奥地利,还是身为亚洲近邻的中国,在灾难发生之后,世界各国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根据今天的新闻报道,继先期的医疗援助,中国政 府又追加了5亿人民币的资金援助),社会募捐也纷纷展开,这一切行动都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上那篇感人至深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难道不应该是所有人梦想的吗?我期待一个响亮的回答,听到的却是如此之多意外的争议之声,而这些刺耳的声音恰恰就是来自我身旁的同学之中。

正 是一直未被我认真对待的网络,给了我一个洞悉他人思想深处的机会,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当我看到一篇又一篇对捐款救灾口诛笔伐的帖子在水木BBS的众多 版面被热炒之际,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群情激愤的年轻的面庞??半个多世纪前,同样年轻的面庞,为了巴黎和会的不平等判决而愤慨,我们到今天还要为之自豪; 而令今天的大学生们义愤填膺的竟然是为救灾而开展的人道主义募捐,这究竟是为什么?在苏门答腊,在斯里兰卡,原本就贫弱无助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中 国的大学生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还恨不得抓住机会报复一番,鲁迅当年慨叹国人缺乏"打落水狗"的精神,今天看来是杞人忧天了,至少"饱读诗书"的年轻一代 睚眦必报、落井下石的本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所见所闻使我陷入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悲哀之中,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错了,我的理想主义 输得一败涂地。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就算一切皆如党的喉舌所传达的那样,菲律宾扣了中国的渔船、越南人在"我们的南海"挖石油、印尼人洗劫过华人的商铺、 印度人买航母是针对中国,且不论谁是谁非,难道历史的"恩恩怨怨"就这么难放得下,难道已成往事的细枝末节真的就比人的生命分量更重?再联想起近年来涌现 出的越来越多的所谓"热血爱国青年"所掀起的一轮又一轮的反日浪潮,还有日益高涨的武力攻台的论调,我实在不能不为民族和世界的未来感到担忧。犹记得当年 911之时就有很多热血青年为恐怖分子喝彩,着实另我惊愕,如今事故人非,我已日渐成熟以至有些麻木,惊愕也多半转变为悲哀和忧虑。

天灾尽 管难以预测,但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因为人为的灾难能使人陷入绝望,茨威格已经用自杀为后人作出了例证。"历史的书太厚,每一页都写着重复",翻开 历史,仇恨从来就没有给人类带来过幸福,怨恨只能引起新的怨恨,然后就是我所不敢想象的,战争,以及附赠的礼物:贫穷、伤病、无尽的苦难,历史已经多次上 演这样的轮回,难道人类真的如此愚钝以至于要靠反复的灾难来惩戒?难道我们就不能翻开新的一页?难道人类真的注定毁于自己之手?我的冷静使我有理由相信自 己不是在危言耸听,历史的教训已经足够多了,如果我们不能勇敢地扭转局面,未来,我不敢想。

我早已料定会有人怀疑援助的政治色彩,不可否认 有这种可能,但是这顶大帽子是可以作为对随便什么行为的攻击武器的,如果以此为借口而拒绝人道主义,我倒要请教这些怀疑论者:如果连同情与博爱也不能信 任,这个世纪上还有什么不值得怀疑的动机吗?所以我一直以来宁愿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希望现实不会逼迫我改变信念。

多年的政治教育一直强 调"学生是先锋队",果然不错,可惜这个先锋的称号实在不值得夸耀,当年希特勒手下的党卫军和墨索里尼的大棒队也正是热情豪迈的大学生组成的先锋队。除了 勇气,年轻的先锋们更多的是冲动与鲁莽,这一点在当今的"愤青"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察原始部落,争斗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不过我还是希望理性和宽容 能够帮助现代人战胜邪恶的欲望,与其作一头横街乱撞的公牛,还是做一个理智的人于人于己都更为有利,不是吗?当然,我绝没有半点贬损人性的意图,就算是现 在我仍然坚信民众的本心是纯良的,浮躁与热血不过是由于年轻的一代远离了战争,而岁月习惯性地从人类的记忆中抹去了苦难,只留下了英雄的传说,再佐之以别 有用心的煽动性舆论,就算是平日里与世无争的人在"爱国主义"的口号下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挑起一战的德意志人原本是一个诞生过歌德贝多芬莫扎特的对政治缺 乏热情的民族,但是和平岁月消磨了人们对战争的警惕与反感,在少数政客的煽动下,国民都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战争的轨道,最终连文学家和音乐家也要争相 为国出力,于是乎就有了恩斯特利骚一度脍炙人口而后又遭人唾弃的《憎恨英国》,实在难以想象生性懦弱年过八旬的弗朗茨皇帝是怎样宣战的。然而这一幕闹剧确 确实实的发生了,而且以惨重的伤亡和经济崩溃的悲剧性结局收场,听起来荒诞,但历史总是会试图反复惩罚健忘者。今天的情况与历史何其的相似,而我们似乎已 经具备了更好的仇恨基础,因此必要的警惕与忧虑绝不是杞人忧天,幸福与灾难往往只有一墙之隔,一念之差已经足够毁掉几辈人积累的梦想。

好 吧,让我们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吧。还记得那首"We are the world"吗?从伦理上讲,人的平等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一个人绝不比另一个人更多,也不会少些什么",难道中国人在经历了外族欺压以后,还要通过 欺压别人来换取平衡吗?只有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才会把自身的问题转化为对外族的仇恨,只有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才要靠伤害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虚弱。如果你一定 要坚持国家主义,那好,请拿出一点豪迈的气概来吧,大国要有大国的气魄,大国的民众就该有大度的胸怀,狭隘的心胸如何容得下大国的责任。"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喋喋不休的指责只能加深仇恨,宽以待人才能化解干戈,赢得尊敬。如果我们连《鬼子来了》都无法接纳,又拿什么来接纳昔日的仇敌和明日的朋友 呢?"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还是那句话,遗忘才使人不至于被历史的符合压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抛开过去的恩恩怨怨,以全新的自我迎接明日的曙光呢?

渐 渐地,我发现自己成了茨威格的追随者,因为他对平静生活的热爱和极度反战的态度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求索的,你尽可以笑我为胆小懦弱的逃兵好了,尽管我没有亲 历过战争的硝烟,而且也永远不想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已经不忍再闻无辜的难民的哀号,如果将来真的有任何战争的倾向,我都会坚定地站在反战的立场上,如果 真的不幸陷入战争,我唯一的选择就是象罗曼罗兰一样转而投身红十字,为所有的伤者减轻痛苦。看来我注定是个自不量力的人,曾经想做个医生以解人疾痛,现在 转而关注生态,意在保卫全人类的未来,若果真人心之事态堪忧,将来也许要投身教育或者传媒。退一万步,如若连螳臂当车的机会也没有,我情愿做个流浪异乡的 逃兵,既然不能拯救世界,用逃避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总该可以吧(我现在终于可以理解陈涛同学对电影中血腥场景感同身受的恐惧了)??去非洲的萨瓦纳开我的吉 普车,也算了却一桩心愿。一场战争毁掉了"昨日的世界",那么,请还给我一个平安的"明日的世界"吧。

平安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 族,一个世界,是多么的珍贵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呵护这个脆弱的还算平安的世界吧,用爱来为每一个不 幸的人抚平创伤。就算我没有能力影响任何人,也请允许我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平安而祈祷。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只有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才会把自身的问题转化为对外族的仇恨,只有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才要靠伤害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虚弱。”
谢谢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