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06

回乡札记之旅途篇

信天翁 写于2006年01月25日


春节将近,再度踏上返乡的火车,在被人流挤入车厢的一刹那,突然第一次感到自己在东北老乡的包围中竟显得如此不和谐。

周围坐的尽是装 甲兵学校的年轻学生,三句不离教官,五句必及坦克,实在无甚可谈,好在随身带着Edward Said的《格格不入》(Out of place),12个小时的乏味路途就在这个巴勒斯坦人的童年回忆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虽然被过多的乘客和行李挤得双腿发麻、腰酸背痛,但我还是应该为自 己分到一张靠窗的座位而庆幸,至少比那些要一路站回家的伙计们还是要幸运多了,更不用说和南下的朋友们相比啦??听说郑州方向的列车因天气原因延误,导致 北京西站大量旅客滞留,很多人都因过于拥挤而未能搭上火车,场面很是混乱??好在我不必受此磨难。

春运实在是中国交通独有的一大特色,不知 是否已有好事者申报了什么世界纪录,更不知道如果把西欧国家的铁道部长请来观摩一下的话他们会作何感想(如果他们也有这个职位的话)。大概没有人不会对排 队买票的长龙和拥挤的车站而皱眉,但是大概也没有人能够对此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是特殊的文化背景、特色的社会结构、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别的经 济政治体制孕育下的必然产物,而非一两条行政规定所能改变的。首先,中国人的“年”所蕴含的团圆意味远非西洋之圣诞所能相比,两千年农业社会的文化积淀绝 非一朝一夕能抹去,都市新人类毕竟只是少数。其次,中国的人口数量之巨自不必多说,而一方面是家庭小型化的分隔,一方面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指引,造成了春节 家人团聚的更大吸引力。更关键的是,现阶段显著的地区间贫富分化,城乡差异和户口管制等社会状况都刺激着人口的大幅度流动,而由此产生的外来务工人员无疑 正是春运的主力军。当然,不可否认,越来越便利快捷的交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春运高峰期的进一步集中创造了客观条件。考虑到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机票的价格, 火车自然成了我们劳苦大众的不二选择,问题是铁路运力有限,增开的临时客车也只能在已有的铁路线上“夹塞”,为短短的春运铺设新的路线添置新车显然是不现 实的事情,面对如此突兀的一个客流高峰,铁路所能许诺的也只能是尽力而为了。总之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生整体性重大变化之前,春运还得年复一年的挤下 去。若怕挤,就努力赚钱坐飞机吧。

不过对我个人而言,回家的心情总是矛盾的,每到过年,家里就有一本难念的经在等着我,而我又似乎别无选择,于是就只好任火车一步一步将我拖向家的方向……或许Said说的对: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

午夜已过,火车靠站,透过结冰的车窗,我又看见老爹正站在夜色中的月台上等候。

我回来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