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翁 写于2006年02月16日
'Where should we go after the last frontiers, where should the birds fly after the last sky?' --Mahmoud Darwish
'The only things that can be universal, in a sense, are scaling things' --M. Feigenbaum
Journey of an immigrant
Olivier
(此照片获2006荷赛时事故事组一等奖)
如果有一天我推开自家房门,发现自己正站在别人的后花园里,我该怎么办?
对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这正是他们眼下所面临的窘境。当然这种尴尬同样也是花园的主人不能回避的。从前相安无事的邻居,如今纷纷横眉立目,所为哪般?
先回顾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郑国人,按着自己儿时的尺码去买鞋,结果……这就是问题的起因:丈量世界的尺度变了,也就是说,世界变小了。
就 像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而引发的殖民时代一样,现在的世界也正在经历又一次“尺度大跃进”带来的震荡,人们称之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冲突既不是出于经济目的(拉登应该不是为了赚钱,布什更不是),也并非源于意识形态之争(苏联早已作古,萨达姆也不信仰马克 思),暂且借用亨廷顿的时髦概念,这一次是“文明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
为 什么偏偏是文化?因为它对尺度变化的响应最慢。经济的立场最不坚定,从来都是第一个闻风而动的,肯德基大叔把他的连锁店开到了天边,盖茨把他满是漏洞的软 件推销到了每一个用得起计算机的地方,made in china的标识更是遍布世界,除了朝鲜,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还在坚持关起门来自给自足了。政治势力虽然顽固,但它注定不可能长寿,连中国都不再关心姓 “资”还是姓“社”了,年轻人个个削尖了脑袋想往帝国主义国家跑,还有哪位无产阶级战士会坚持跟资本家们战斗到底呢?于是意识形态的壁垒也基本扫清了。所 剩下的,就只有文化还抱着过时的尺码不放,当然也就只有他要为穿不上鞋子而苦恼了。
文化的 顽固倒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东正教文化、东方阿拉伯文化、儒家文化、印度文化抑或日本所谓神道教,总有长期的历史渊源积累,早已 成为各个社会的根基,上至君权外交,下至婚丧嫁娶,都已形成一套为民众所默认的“规矩”,谁胆敢越雷池半步,定被视为异类。往昔各文化社群间交往稀疏,虽 有不适,也就视而不见了。如今国际贸易夹裹着异域文化忽然一同拥到自家门前,便是想躲也躲不掉了,可是长期养成的积习岂是说改就改的过来的?于是丹麦人的 几张漫画就引来了全部阿拉伯国家的强烈抗议,小泉每到靖国神社下跪便激起邻邦的一片谴责之声,美国人在伊拉克反倒比他们的阶下囚萨达姆更不受欢迎,实在也 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其中哪一方,因为大家其实都患着同样的“文化尺度变革后遗症”。谁能证明一种文明就一定比另一种文明更优越呢?其实无非都是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罢了,倘是往日在自家关起门来孤芳自赏也好,敝帚自珍也罢,总归无伤大雅,但而今世道变了,自家书房也成了人家后院,个人私事无可挽回地变成了公 共新闻,再沿用传统的文化观念显然已经开始不合时宜。
文明的冲突确实是暂时存在的,但幸好 现状并不像美国佬亨廷顿描述的那般危言耸听,因为冲突并非无可化解,不同的文明更不是不能和平共存。亨氏在做出结论时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即把文化体系 看作一个不连续的系统,但实际上,令美国政府惶惶不可终日的所谓原教旨主义者(foundamentalists)不过是极其极端的情况,在任何一种文化 中都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都或多或少体现出了地球村的烙印,也就是多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除去极少数情况,泾渭分明 的文化边界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在个人的尺度上,文化的交流与过渡在时刻不停地发生着,因而才会出现我这种半中半西的表述方式,也必然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 Edward Said。可以相信,尺度跃进的大洪水虽然冲毁了原有文化版图上的一系列局部稳定点(local rest points),但经过一定阶段的局部震荡调整之后,大家都会逐渐适应新的文化尺度,不同文化之间将达成新的纳什平衡,从而使新的世界文化体系最终形成一 个全局稳定。与邻居友好地打个招呼,而不是鲁莽地去拆篱笆,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 comments:
最后一句话让我想起下面一段摘要(文章我还没有看):
http://china.sciencemag.org/china/scipak/2007/0914.shtml
民族暴力是一个边界问题?[To top]
一项新研究提出,与化学家试管中的分子类似,不同民族或文化群体相互作用的不同,取决于他们混合的程度。May Lim和同事汲取化学中的相分离概念,显示群体之间的边界定义的清晰程度能解释这些群体是暴力交战还是和平共处。因为高度混合地区的同种群体不会大到足以形成集体认同,文章作者在暴力不会在高度混合的地区发生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在没有混合和互不打扰的地区也不大可能有暴利。反之,边界不明确的部分分离会增加冲突。作者报告说,这个模型准确地预测了前南斯拉夫以及印度的冲突发生地区。
英文摘要:Global Pattern Formation and Ethnic/Cultural Violence,May Lim, Richard Metzler, and Yaneer Bar-Yam
又想起地学界老泰斗Oliver在The Incomplete Guide to the Art of Discovery里边说的,关于交叉研究:篱笆对面的青草未必更绿,但篱笆地下的草往往的确很绿,云云。
汗……
Post a Comment